我读《梁家河》
沈白茹
泪眼朦胧中的《梁家河》,竟然有那么多心酸,凄苦的故事。七年的苦难生活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,也把他的心和老百姓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。今天的“中国梦”就是当年习近平心中的梦想——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。这真是情系梁家河,心系天下啊!
再抑制不住的泪花中,一个充满苦难、坚强不屈的伟岸形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。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将苦其心志,劳其精骨,饿其体肤……
1969年1月13日,15岁的他,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,来到梁家河当农民,在这之前,年幼的习近平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影响,遭受了被抄家,进少管所,亲人分离,父亲遭批斗的痛苦,报名去梁家河对他而言更像是逃离。不久,年少的他因思念被批斗的父亲,回北京看望,却因为户口问题被强制关押,强制修海淀一带的下水道,那时主席才16岁。再回梁家河,他斩断归途,表明心迹,要扎根农村一辈子。在黄土地上,主席立下了为祖国,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。
干活不“撒奸儿”是梁家河人对主席当年的评价。在梁家河,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能让乡亲们吃饱饭。社教期间,他带领乡亲们打坝,没有手套,习主席就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,手上全是血泡,还是拼命的干,最忙时,要从清晨干到深夜。不到三个月,神车沟的坝就打好了,赵家河一下就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,当年,乡亲们就在这块地里种上了玉米。
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,很早就谋划梁家河的增产计划。在河口打一座水坠坝,按照他的设想,梁家河沟口一带将变成良田,人民再也不用挨饿了。
今天,人们去梁家河,学习梁家河精神,一眼就可以看见当年的伟大工程,这个造福百姓的创举验证了主席为人民奉献的坚定信念。
厕所的改进,沼气池的修建无一不说明我们的主席当年是个实干派。没有沙子,他带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马沟去挖,一袋一袋的往回背;没有石灰,他四处寻找石灰石,办起了一个石灰厂自己烧,肩膀磨破了,没有喊疼叫累,习近平带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忙碌着,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。历经千难万难,人们终于用上了沼气灯,也解决了燃料难的问题。这在当时,无疑像一颗惊雷震撼着梁家河的山山领领,沟沟壑壑,震撼着梁家河人的心。习近平,是个把人民的幸福当做自己幸福的人。
他带着乡亲们致富,也带着乡亲们学文化,不断的修身,不断的汲取知识,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世界巨龙,丝绸之路的畅想惊天动地。中国,在主席的带领下,跻身世界强国。时隔四十年,我们依然能清晰的看见当年那个不“撒奸儿”的习近平。
中国不断推出的惠民政策验证了习主席少年时的梦想,我们的主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。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,想起了《一夜的工作》。
读这本书,我感动不已,再读这本书,我备受启示。我的灵魂在这里得到洗礼。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,我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福。
回想自己在岗位上的点点滴滴,如梦初醒。我们再难,也难不过习主席的少年时代,当年的少年怀揣梦想,坚定信念,倔犟地走到今天,以天下为己任,磨砺前行。
我的工作,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窗户,让阳光温暖的照进他们的心田。有时候,我也会遇到教书育人的困难。这时候,我就会把学校、学生放在第一位,为学校所急,为学生所想,解决孩子们遇到的一切难题。
备受磨难的少年,因为当年的信念,从带领梁家河人开荒种地,到带领中国走向富强,这四十年始终没变的是初心。
今天的教育扶贫。更为中国指出了另一条强国之路,富国之本。教育扶贫,意义深远,责任重大。扶贫要先扶智。作为教师,要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义务和责任。坐下来耐心地指导孩子学习,帮助他改正自身的不足,挥去孩子们眼里的阴霾,做学生心灵的灯塔。
读书启迪心智,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们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大门,教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,崇高的信念。教育他们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做踏实的人,干踏实的事,不怕吃苦,把为人民服务,为人民谋利益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。
难忘梁家河,精神永长存。
(作者系汉阴县平梁镇中心小学小学教师 )
中国公共新闻网责任编辑:亓淦玉 |